-

奢侈品行业巨头谈如何面对“关税风暴”

2025-04-11

   2025年3月以来,美国持续升级的关税政策如一场“风暴”席卷全球奢侈品行业,不仅引发股价动荡,更对跨国供应链与市场布局造成深刻冲击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“战争”中,来自时尚、汽车、珠宝等领域的七位奢侈品行业领军者,以各自的战略选择勾勒出行业应对危机的多元图景。

微信图片_20250411103645.jpg

一、生产布局:坚守根基与灵活权衡的博弈


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(Kering)CEO弗朗索瓦-亨利·皮诺(François-Henri Pinault)明确表示,不会为规避关税而将生产迁至美国。他指出,美国关税政策本质上是贸易谈判的杠杆,而非保护本土奢侈品产业,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意大利与法国的传统工艺传承——“我们销售的是文化,迁徙生产将背离品牌承诺。”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德国保时捷(Porsche)高管约亨·布雷克纳(Jochen Breckner)则保留了调整的空间:“若关税持续攀升,在美国建立散件组装线(CKD)可能成为必要选择。” 这种差异折射出不同品类的供应链弹性——汽车制造业对本地化生产的敏感度更高,而时尚奢侈品更依赖原产地的文化溢价。


LVMH集团董事长贝尔纳·阿尔诺(Bernard Arnault)则采取中间立场:一方面认可美国市场的繁荣,称“正认真考虑扩大当地生产”,另一方面强调“法国制造”的身份不可动摇。这种谨慎的平衡策略,既回应了政策压力,也避免了对品牌文化根基的伤害。


二、价格策略:差异化调整与价值锚定


面对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,意大利法拉利(Ferrari)CEO贝内代托·维尼亚(Benedetto Vigna)提出“三方协商机制”——品牌、经销商与客户共同分担压力。他认为,高端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,品牌价值仍是消费决策的核心因素。类似地,意大利奢侈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创始人布鲁内洛·库奇内利(Brunello Cucinelli)以历史经验为鉴:“20世纪90年代的‘香蕉战争’最终平息,当前的关税争议也会随时间解决。我们的客户更关注产品的独特性,而非短期价格波动。”


瑞士历峰集团(Richemont)CEO尼古拉·博斯(Nicolas Bos)则另辟蹊径,强调珠宝的“投资价值”:在全球经济动荡中,珠宝的保值属性与文化传承使其成为抵御风险的选择,这种定位帮助品牌在价格调整中保持吸引力。德国保时捷则计划对不同车型实施“差异化提价”,旗舰车型如911因客户价格弹性低,将承担更多成本,而入门车型则通过成本控制尽量维持价格稳定。


三、市场策略:风险对冲与长期主义


面对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,zegna CEO吉尔多·杰尼亚(Gildo Zegna)展现出乐观态度:“我们的客户群体在经济波动中表现出韧性,品牌将持续投入美国市场。” 这种信心源于对高净值客户消费惯性的判断——奢侈品的社交属性与情感价值使其需求不易被短期政策动摇。


与此同时,部分品牌开始强化区域市场联动。开云集团注意到,美国关税可能促使本国游客转向欧洲消费,从而提振欧洲门店的业绩;LVMH则暗示将加大亚太地区的营销投入,对冲美国市场的风险。这种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策略,体现了全球化企业对多市场平衡的驾驭能力。


四、行业共识:在挑战中重塑全球化逻辑


尽管策略各异,七位掌门人对行业的核心共识清晰可见:奢侈品的本质是文化与工艺的载体,任何应对措施都不能背离这一根本。正如皮诺所言:“迁移生产可能损害‘欧洲制造’的品牌形象,毫无意义。” 这种对“原产地价值”的坚守,成为抵御关税冲击的底层逻辑。


数据显示,2024年瑞士钟表对美出口额达43.7亿瑞郎,占全球16.8%,而美国加征31%的关税已导致订单延迟与股价波动。但行业并未陷入恐慌:历峰集团强调珠宝的抗跌属性,保时捷通过成本管控与定价策略维持利润,开云与LVMH则在生产布局与市场动态中寻找平衡。这些策略共同勾勒出奢侈品行业的“韧性图谱”——在政策高压下,通过价值强化、灵活调整与全球协同,化解短期冲击,守护长期品牌价值。


    关税风暴既是挑战,也是行业进化的催化剂。七位掌门人的应对之道,折射出奢侈品行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智慧:既非盲目妥协,也非一味对抗,而是基于品牌基因与市场规律,在生产、价格、市场三大维度构建动态平衡体系。正如布鲁内洛·库奇内利对历史的回望所暗示的——贸易摩擦终将平息,但奢侈品对卓越工艺与文化价值的追求,永远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。在这场风暴中,行业不仅在“求生”,更在重新定义全球化时代奢侈品的生存逻辑与竞争壁垒。

分享